城市墓地里的“风水陷阱”。随着城市化发展,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将祖坟迁入城市周边的合法公墓。但城市陵园由于地形受限、规划规整、布局重复,许多“风水位”看似整齐划一,实则藏有诸多忌讳。
祖先所居之地,直接关系到家运的延续与子孙的发展。古人讲:“葬者,藏也,藏风聚气,以待生也。”若不慎选中忌位,非但不能福荫子孙,反而可能导致后人运势波折、疾病横生、事业无成。
本篇文章,将详细列出现代公墓中最常见的十大风水忌位,配合传统风水原理与现代环境条件进行解析,助您规避阴宅选址误区。
忌位一:反弓路冲之位
在风水学中,“反弓”指道路或水流形成弯曲,但弓背朝向墓位的局面。
特征:
墓地前方道路呈弧形弯曲,弓背指向墓穴;
或墓位临河,河道外弯冲向墓前。
风水影响:
主反复动荡、失财伤丁;
家人易出走失、官非、事业屡败。
实用建议:
墓前道路宜直或顺向曲流;
弓背朝穴,气势回避,为极不吉之象。
忌位二:直冲煞口之位
直冲煞,俗称“枪煞”,是墓穴正前方或背后有笔直通道、灯柱、电塔、主干路直射。
常见形式:
主道直对墓穴;
公墓高杆路灯、标志牌直冲;
前方有墓碑墙体形成“墙压枪煞”。
风水影响:
主血光、灾病、官司;
子孙常遇“无端横祸”。
应避方式:
墓穴前应有“明堂”,空旷缓缓;
直物冲射处,宁移一位亦不可留。
忌位三:孤坟独位之地
墓穴四周空荡,无邻位陪伴,或建于边缘孤立之处,即为“孤坟”。
风水含义:
地气不聚,阴阳失衡;
主孤寡运、子孙多漂泊、事业孤行难聚。
实用建议:
陵园中段靠群之处为宜;
实在无邻位时,可做“假陪葬碑”以成局。
忌位四:背无靠山之地
风水讲“前朱雀,后玄武”,墓后应有山丘或建筑为靠,象征祖先有依靠,子孙有根。
不良形势:
墓后临空地、道路、水渠;
墓后下陷或无植被遮挡。
后果:
主家庭动荡无根、易破祖业、后代漂泊;
建议:
墓后宜高不宜低,有墙、树、石亦可;
后低前高者,气随水走,主败运。
忌位五:前临高压塔之位
高压塔、电线塔属风水中“硬煞”之物,若墓前、墓侧、墓后出现高压线塔,易破气局。
风水观点:
属金煞、电磁煞、视觉煞;
主突发事件、精神疾病、灾祸频仍。
应对:
距离高压塔至少150米以上;
若不可避,宜另择日迁葬或做挡煞设计。
忌位六:风口吹穴之位
墓穴所在位置常年受风直吹,称为“风口”,风水中“风吹则气散”,阴宅首忌。
环境表现:
坟前为风口,气流涌入墓区;
坟后无遮挡,风压墓面。
影响:
气聚不成,家运易断;
主家人多病、情绪不稳、财来财去。
优化:
墓前宜有绿植或石碑拦风;
墓群之中、中高之地更聚气。
忌位七:近厕、化粪池、垃圾场之地
若墓区边缘设有园区厕所、排污井、垃圾收集点等污染源,墓穴若靠近,阴阳秽气混杂,难聚吉气。
风水忌讳:
厕所属“秽气之源”,最忌靠近阴阳门户;
化粪池象征“浊水压坟”,主后人沉郁。
建议:
远离墓园卫生死角,尽量选中上区位;
有疑虑者应事先询问园区规划图。
忌位八:墓前坎陷、积水、排水口之位
风水讲“地势贵平”,墓前若有下陷、塌陷或常年积水之象,为“退水局”或“陷穴局”。
危害:
主财运流失、后人难发;
如临排水口,主家中男子多病。
判断方法:
雨后观察墓前地面是否易积水;
坟地若水流向外,为“散气败局”。
忌位九:对冲金属石碑、尖角之位
尖角冲射为“角煞”,在陵园中常见于两碑之间、十字交汇等位置。
形式:
两碑直线夹角冲射;
墓前对面碑刻金属雕塑直冲。
影响:
主眼疾、伤灾、小孩噩梦频发;
影响宅运安宁。
破解建议:
选择周围无遮挡、无直角冲射之地;
尽量选择开阔中位而非夹缝之处。
忌位十:坐向逆势、阴阳相冲之位
城市公墓中,多数墓区座向一致。但若某一区域的墓向出现逆势(例如面对主山、坐东朝东),为风水所忌。
风水原则:
坐北朝南为旺向,阳光足;
坐东朝东或坐南朝北者,阴阳倒置。
影响:
阴旺阳弱、主后代虚弱、女性不安;
容易引发心理疾病或抑郁症。
择向建议:
听取风水师结合家族八字择向;
阳光充足、与整体走势一致为宜。
忌位虽多,法有可循。城市陵园虽然受制于规划,但风水并非迷信之谈,而是天人感应、地理合势的智慧传承。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,识得忌位、避开凶象、择中气之所聚,即可在有限的格局中寻得最合适的“福位”。选位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
家族生肖方忌:如属龙忌水冲、属蛇忌阴林;
地气冷热干湿:过湿之地伤肾,过热之地耗气;
墓碑形状吉凶:高压式、压顶式形象不宜;
家族八字方位合局:有时家族喜金喜水,墓向也应顺势。
若您正考虑以下问题:家中祖坟迁葬不知方向,怕误踩忌位;城市公墓之中万穴皆同,不知何处最旺;想为父母择一处“聚气生福”的风水福地;寻求专业命理师结合家运、八字、五行进行选穴服务;
欢迎留言咨询,我们提供:实地踏勘、风水忌位分析、八字择向、安葬择日、阴宅调理、城市福位定穴等全方位命理风水服务,助您为先祖安神,为子孙立根。
愿为您寻找一方安地,植一缕清气,续一脉家运,传三代之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