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,逝者入土为安,公墓承载着后人的追思。长久以来,“公墓期限只有20年”的说法广为流传,引发诸多热议与焦虑。这一认知误区,亟待澄清。
事实上,公墓20年的说法源自经营性公墓的缴费周期。依据相关规定,购买经营性公墓墓穴时缴纳的费用,通常涵盖20年的管理维护成本。20年后,并非墓穴使用权到期,而是需续费以维持墓园对墓区的日常打理,确保环境整洁、设施完好,让逝者安息之所不被荒废。从法律层面看,民政部明确墓穴使用期限应按照土地使用年限确定,一般为50年或70年,与我国土地出让使用年限挂钩。
民众的误解,滋生了不必要的担忧。有人在20年临近时,忧心忡忡,害怕亲人墓穴被处置;还有人对公墓续费标准不透明感到无奈。这不仅困扰着普通百姓,也反映出公墓管理沟通的短板。墓园方应主动作为,在20年节点前精准通知家属,详细说明续费依据与流程;民政等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公墓收费的规范,将续费标准置于阳光之下,按墓穴规格、服务项目细化价格梯度,杜绝乱收费乱象。
公墓,是情感的归宿,不该成为焦虑的源头。明晰使用期限真相,完善管理细节,方能让逝者长息,生者慰藉,让公墓在岁月中延续宁静与庄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