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殡葬业,不少人心里头一下就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线——那是个稳赚不亏的铁饭碗,毕竟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但生老病死这场轮回,谁也逃不掉。
可诡异的地方就在这儿。
2025年咱们人口死亡数要冲到1200万,这数据翻出来都带点毛骨悚然的意味。
按常理推,做殡葬的应当赚得盘满钵满,怎么都算是个不衰的买卖吧。
但最近福寿园的中期财报发出来,整个行业心头一紧,脸上的血色都掉了半截。
经营性墓穴收入砸穿地板,跌了整整一半,价格也从一平十二万直线下滑到六万多,净利润不仅归零,反倒亏出去两个多亿。
死亡人口只增不减,殡葬却“活不下去了”?
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点不对劲,仿佛一锅热炖煮到一半猛地泼了冰水,说到底究竟哪一步出了岔子?
说句大白话,过去大家都把殡葬瞧成人生的终极刚需,老百姓还没上路,子女和家里的存款就做好了接盘准备。
“死者为大”、“厚葬薄养”这些老话,多少年都跟金科玉律似的在咱们脑子里打底。
但这群以为事情就该照旧的人忽略了一个最大变量——消费观念换代了。
披着孝顺的外衣,实则是钱包说了算。
如今谁还愿意砸大钱狠狠拍板买个墓地、烧几座纸别墅,办三天三夜的仪式演给邻居看?
年轻人投票,从此变天。
再翻翻数字,磕一次大瓜。
福寿园墓穴销量都缩水到旧时不到四分之三,价格砍一半不说,订单量在不少地方一夜回到解放前——有的殡葬机构干脆像“双11”一样打折促销,甚至明码标价、支持差评退货。
看起来蛮带劲,可细细琢磨,背后全是“活人”不肯再踩坑了。
死者越来越多,坑钱的套路却无处安放。
说到底,年轻人看得太明白了,再高级的纸扎大轿都不如一次温暖的陪伴。
往上走,什么都得换个活法。
殡葬业里的坑,不是新鲜玩意儿。
一块公墓地在一线城市能炒到让人尖叫,几万一平,许多房奴倒头栽下最后一单还得再背一杠杆,至于所谓“永久产权”,听起来挺温暖,其实多是在50年后还得掏续费,有的地方骨灰不续费就处理,行业惯例如吃辣条,表面光鲜实际胃疼。
不单如此,物业费管理费也一并收上,一次性交二十年,你说“上路”了还得掏钱,咱都活腻了还想贷款?
再看看地方丛林法则,一些村级公墓本是给村民留的“最后温床”,结果灰色操作层出不穷,“活人葬”、“家族葬”横行,名义上人人平等,实际上谁钱多谁拿好坑。
安徽宿州一个村墓地被爆卖三十二万,风声一出,全城哗然。
但真查起来呢?
你总不能把骨灰罐子统统挖出来重新分配吧?
玩不转“官方正规”,有人干脆邯郸学步,骨灰寄存在商品房,这事儿在山东被发现,租客在楼里碰上超多房间被用来存骨灰。
天津静海某小区甚至十六栋里存了十万个骨灰盒,简直是“归去来兮,有楼不如有盒”,全因墓地太贵,逼得大家“曲线告别”。
更让新一代膈应的是形式主义那一套。
不少人活着时父母卧床没人照看,死后却争分夺秒地操办排场,纸扎豪车、八抬大轿,争一口“孝顺”的气,说到底,是在比谁会演。
年轻人掏钱可都算账的。
生前陪伴和关怀才是有用的事,不舍得烧钱演戏。
把钱用在活着的人身上,死后简办,省得折腾。
看透殡葬业的“厚葬薄养”,政策开始发力,行业转型按着头也得往前。
民政部早早发了通知,要求服务明码标价,不许坐地起价、不许乱搭售套餐,还得为老人、残疾人开绿通甬道。
湖南江永拿出财政奖励,骨灰撒散奖励三千,树葬草坪葬给两千,公益性墓地一千,矮门槛的选择,让不少家庭不用再纠结究竟选什么方式能“体面”。
四川德阳罗江区,通过红白理事会试点,清碑平坟还能拿补贴,安葬规范化,群众满意度爆表,生态葬变成新潮流。
头部企业福寿园都扛不住“寒流”,开始砍掉低效业务,把钱砸向节地生态安葬。
墓穴收入暴跌,生态葬收入却逆风涨三成,说明不是没人需要告别,而是需要方式变得轻快点。
地方殡仪馆也开始过得像电商,寿衣挂链接、一键打折、退货评价样样有,谁还敢拽着冷脸不服务?
一看客户不给面子,又不是“唯一赛道”,马上懂事起来。
科技这盟友很懂“穿针引线”的道理。
不少城市 VR追思会已经成主流,人在海外也能上“云祭拜”,元宇宙陵园、区块链骨灰管理,数字化玩法层出不穷,据说已覆盖了2800万用户,这数字是真野。
情感寄托多了新花样,形式早已不限于踏青烧纸,甚至有人把逝者故事做成NFT卡牌,明明更有温度。
以往墓碑上雕刻几行字,现在有照片、有视频、有回忆,感觉随时能在虚拟世界“再见”。
现实生活再忙,想念也能活得浪漫。
聊消费,年轻人特别会抓主线:花得值,走心又走实。
数据明摆着,超过六成90后、00后丧事花费控制在1.5万以内,比父辈省了四成。
他们觉得活着的人该收到更多关注,花钱给老人买保健品,带老人云游四海,这钱砸得心安理得。
死后仪式怎么简单怎么来,甭管邻居怎么看,“生前尽孝,死后简办”,说得干净利落。
在环保意识这块,“代沟”也是代差。
从前树葬流行种松柏梅花,现在年轻人选啥?
火焰树大百合,因为风吹过种子自带撒纸钱的效果,传统里撒钱的味儿也有了,土地还节约。
2024全国生态安葬比率飙到11.4%,涨了大半,绿色祭扫成了清明标配,这背后全是年轻一代转起的风向球。
这些新玩法新想法,说白了就是情感的再创作。
卖墓碑的时代过去了,连NFT数字纪念都能火。
大家追求不是形式给谁看,而是心理、记忆里能留个触点。
未来谁敢说追思只能靠土堆石碑?
韩国都有人在虚拟空间和“逝者”团聚,隔着屏幕也能说再见。
咱这是新时代的“孝道”了。
回头再问,这寒冬真来了吗?
其实是老路走不通,新路刚发芽。
殡葬业不缺需求,而是缺懂社会的新玩法。
有人说,未来殡葬要变成“生命驿站”,不是死后买卖,而是生前服务。
现在有企业做“生前预嘱”,还要临终关怀,生命规划师的职业都冒出来,有人提前把后事安排好,客单价可以给到两万。
不是买个墓地那么简单,是全方位的陪伴和规划,这才叫贴身式服务。
技术下场更深,服务能低价能个性化。
AI修复照片让逝者体面离别,机器人帮忙处理流程,节约人工成本,大家钱花得明白、仪式更贴心。
毕竟人有各种需求,谁都不愿死后还被套路坑。
基础服务便宜了,定制纪念仪式反而更有人气,钱花在走心的地方,不是大道上的墓地广告牌。
最关键的,还是文化的重新梳理。
不是一刀切连根拔,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。
农村可以保留适度的仪式,城市扩展生态葬,谁都有权利决定怎样追思,这世道给大家自由。
殡葬业真要翻身,也不再是暴利靠垄断,而是让服务变实用、环保、暖心,把记忆做得有温度。
所以说,殡葬凉凉,其实不是因为“生意不好”,而是旧模式掉队了。
这行业若是真心转型,抛下赚钱的重心,玩点新鲜技术和理念,服务大众走心又环保,那所谓的寒冬,不过是春天来临的信号。
毕竟好好告别,是人生的必需,但这道别再不需靠花钱硬撑门面。
大家渐渐明白了,缅怀不是花钱堆起来的仪式,是一场真正的回望,是用温度留下念想。
你怎么看这一波转型风,觉得将来的殡葬业,会彻底走进年轻人的心里吗?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