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起国内哪门生意是铁饭碗,有人肯定脱口而出——殡葬业,不管刮风下雨、经济涨跌,这买卖好像总是刚需无敌挂在天上。
天天看新闻,说中国每天2.8万人走完最后一程,纸面上看墓地和殡仪服务应该吃香到不行。
就像个永动机,转呀转,根本刹不住。
可现实真有这么“铁”?你以为的稳赚不赔、仿佛开挂的永恒赛道,如今却成了“时代弃子”——主角福寿园居然巨亏2.6亿,而且还是“殡葬第一股”,直接把不少网友看懵了:怎么,老龄社会都发愁了,连死人围不住发财的门槛了?
这就尴尬了。
按理说,市场越大不是越能捞钱吗?60岁以上老人突破3亿,按趋势这买卖应该红到发紫才对。
可人家老大哥福寿园的成绩单却扑街得出奇。
数据冷冰冰砸下来:2025年上半年营收直接减掉腰子,净亏损数亿元;连带着本来高高在上的墓地单价,也在往下挫,动不动全网都在热议“天价墓地”的生意经怎么凉得这么快。
要说以前一块墓地都卖出豪宅的风采,现在胎压都快不保。
所以,这道“永恒刚需变成夕阳行业”的谜题,倒真值得琢磨下一盘。
站在外人的角度,你说怎么会变这样?
先让数据来扎心一刀。
福寿园也不是小厂,港股第一股,墓地“茅台”当了十年,是民营殡葬企业里的排头兵。
2018年到2023年,这块墓穴均价还是年年创新高,从10万多块悄悄爬到12万。
这涨幅,哪怕二线城市买房都眼红。
墓碑也玩起了“高端定制”,不止写名字,还得雕故事,设计悟空拿着金箍棒陪你“西游”最后一刻,赚足面子。
可是,今年一开年,风向说变就变。
福寿园的半年报躲不过眼睛,墓园收入从去年的9亿陡降到不到5亿,销售墓穴数量下滑6.7%,重点是均价还掉头向下了。
去年平均一座还要十来万,今年瞬间缩水到6万多。
不是说买不起,而是压根不想花冤枉钱。
咋回事?
说白了,钱包打了个大大的问号。
外头的经济凉风吹到每个角落,不光活着的人过得紧巴,给逝去亲人选址安家也没了豪气。
大家都谨慎了,啥“体面”“尊贵”,只想不被薅一层皮。
你看去年很多殡葬公司也中招了,安贤园、万桐园都在感叹主业有压力。
可丧葬本来就是生者买单,说是买“感情安慰”,但硬着头皮买天价墓地的年代已经远去。
再高大上的告别厅,该快进快退场的照样不留情。
生活都费劲,谁还指望靠卖一块地收割一个家族的积蓄?
咱别只怪经济差,还得挖挖到根上的观念变革。
生死观都悄悄变了。
以前老人总觉得死要入土为安,墓地越气派越对得起祖宗——现在年轻人一看,生态葬走起,树葬、海葬、草坪葬呼呼冒头。
一是便宜,二是不添麻烦,连民政局都掏钱补贴你生态安葬。
很多人还觉得,干嘛非得花大钱买块地?倒不如真心诚意写个纪念,发条朋友圈,甚至网上开个追思。
难怪殡葬公司开始烧脑搞数字纪念、虚拟追思墙,这不逼出来的吗?
别以为只有中国才这样,其实全球都在转型。
美国那边殡仪协会都有报告:普通家庭收紧钱包,“精简仪式、主打性价比”成为潮流。
中国也差不离。
学者杨根来就说,消费者哪有冤大头?经济打摆子,殡葬自然要精打细算。
现在“体面告别”更讲求走心不走奢。
人们关注生者的心理慰藉,而不是风风光光给死人卖场。
再说,数字祭扫、纪念物件、视频追思这些新花样,比一块实地墓地要实惠多了,不丢人,还环保,省地省事。
有些家庭甚至提前签《生前契约》,拜托专业人员打理后事,省得儿女瞎忙活。
各大企业嗅到风向,互联网+殡葬,虚拟纪念一条龙。
但别想太美,数字化虽然新潮,能挣到的钱还真没老一批卖地快。
毕竟一块墓地卖十几万,云纪念一个账号变现几百块,量不起来根本不是一个段位的事。
这尴尬不是吹的,连福寿园自己的数字化营收都没见起色,“生前契约”签约量今年还比去年低了。
可见新老模式之间,真空地带相当大。
那为啥暴利不再?其实还有政策主导的锅。
“天价墓”“殡葬暴利”前些年被社会冷嘲热讽,舆论顶风口,国家一看你们这么整,必须出手。
公益殡葬政策一推,严格管理公墓用地,墓穴限价、审批标准跟着来,还发起行业专项整治。
你靠地产思维暴利那一套,讲真早被政策卡住了脖子。
企业以前抢地盖墓地,动辄百亩大盘,指望冷热不及线房价?
这盘棋得全盘打翻重来。
殡葬产业的天花板就这么直接出现。
眼下的殡葬业,开始拼服务拼创意拼情绪,谁能做得更细腻、情感营销更真挚,才能讨得客人半点好感。
为什么人文纪念空间走俏?不是地方美,是你情绪到位,故事有温度,不再是冷冰冰一块石碑。
重庆那家“现代化生命纪念馆”,设计得像五星级展厅,专门搞生命教育、咖啡、时光印记,全套疗愈,活人参观都觉得温馨。
这倒是新路,不过赚钱节奏慢,一边要跟互联网公司学,另一边还要delicate地满足家属个性化诉求,刚柔并济,真的不是所有老牌企业都扛得住。
有点像“从铁饭碗到慢炖锅”,热锅上的蚂蚁都急着转型。
可问题来了,新模式真的能跑通?
传统墓地的高壁垒时代大步远去,数字化产品又拼不过新势力,盈利逻辑、客群定位、情感服务这些门道学起来,哪有卖地赚钱直白?
毕竟你修一个数字纪念馆,费人费力,投入还要看长周期才见回报。
短期内哪家不心虚?举着时代的大旗走转型之路,结果发现脚下砖头还空了一块。
所以福寿园亏钱,不止是行业症状,也是一种社会的镜像。
说到底,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归于生者的态度,大家对如何说再见、怎么缅怀亲人,态度变了、标准变了。
离大家伙越来越远的纸醉金迷大手笔,反倒不如安静温情的一句简单祝福来得踏实。
有时候一份纪念信、一部短片,某一年突然翻出来瞅一眼,就能把那个人从记忆里再捞回来。
人常说“死亡不是终点,遗忘才是”。
虽说生意要转型,商业模式要挣扎,但告别的意义却慢慢指向更温柔的方向。
未来的殡葬业,或许真的不是如何把逝者安放得体面,而是如何让念想长青——有点像电影《寻梦环游记》说的那样,若有人惦记,总有人常新,死亡也就是道门槛,不是结局。
所以啊,看似最没悬念、最不会过时的行业,真的可以一夜“变天”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道别方式,殡葬业最后留住的,终究不是土地资源,而是情感链接,是人与人之间不愿丢掉的那些温柔念想。
有谁想到过,行业困境里藏着的,其实是我们对活着和别离的重新理解。
说到这儿,你又是怎么看的?
你身边的人会怎么看待“告别”这件事,是更在意某种形式,还是只是想留下些宁静真挚的念想?
聊聊你心里的答案呗。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