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,程序员小李戴上VR头盔想看看父亲的虚拟墓碑,屏幕却提示“永恒家园数字墓地空间已永久关闭”。他父亲生前的旅行全息影像、语音日记,二十年积攒的数字足迹,一夜之间全部消失。这不是孤例,一场席卷全球的“元宇宙墓地”崩盘风暴,让百万用户的数字灵魂无家可归。
殡葬行业龙头福寿园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,自2013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,而且还是巨额亏损,高达2.61亿元。 其墓穴销量下降20.8%,平均售价从8.84万元暴跌至5.44万元,降幅高达38.4%。
其中经营型墓穴价格从12万元左右骤降至6.33万元,近乎腰斩。安贤园2025财年营收2.36亿港元,同比下降16.9%,与两年前的3.4亿港元相比大幅下跌30%;利润从2023财年的约1亿港元下降至约5230万港元,两年跌幅接近50%。 福成股份、万桐园等头部企业也同步陷入寒冬。
曾经,一个墓穴动辄售价十几万甚至几十万,其单价远超当地商品房。 上海松鹤墓园0.6平方米的三穴墓售价曾高达45.78万元,折算每平方米76万元,是上海顶级豪宅价格的两倍多。 深圳大鹏湾华侨墓园起售价50万元,最高可达400万元。
如今, 经济下行,不确定性增加,许多家庭在日常开销上都已精打细算。 真正受冲击最明显的,是原本愿意体面送别长辈的中产阶层。 对于他们而言,花费数十万购买一块墓地变得难以承受,这笔支出既不敢提前消费,也不愿作为负担留给子女。
更深层次的原因,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,“活着都躺平了,死后更无所谓”并不完全是句玩笑话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,生前尽孝远胜于死后铺张。 甚至不少老人自己也看开了,在社交平台留言嘱咐子女“死后不要浪费钱买墓地,简单处理就好,别拖累孩子”。
生命的价值不再被等同于死后的排场,而是更注重生前的陪伴与生活质量。传统的“入土为安”观念正在松动,树葬、花坛葬、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逐渐普及。上海的海葬量已突破8万例,年增速达23%。
政府也通过提供补贴鼓励这类方式,例如每例海葬补贴2000至5000元。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曾出现3.7万个到期墓地无人续租的现象,这些曾经的“稀缺资源”如今却无人问津。北京推出的数字陵园,VR祭扫用户已突破百万。
虽然数字遗产托管平台面临数据安全风险,但这也反映了人们纪念方式的多元化趋势。墓地无法转售、无法抵押、无法产生现金流,一旦购买,资金彻底锁死。 20年后还需续费,否则面临强制清理。 这种毫无流动性的“资产”,在经济预期转变时,首先被消费者重新考量。
中国的安葬成本占居民年均收入的比重已超过40%,仅次于日本,位居全球第二。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,这一比重仅在10%左右。 当高昂的价格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,改变就成了必然。
大家开始选择更经济实惠的方式,或者直接放弃续费曾经重金购买的墓穴。这个行业正经历从“土地依赖型”向“服务增值型”的艰难转型。 曾经凭借稀缺土地资源和传统观念轻松赚取高额利润的墓地销售商,如今不得不面对市场需求的萎缩和价格的下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