殡葬这个行业,大家一说起来第一反应肯定就是暴利。以前咱们衣食住行,死这个事好像躲不开,只要有人离开,这行就有钱赚。你看前几年,像福寿园这种老大,毛利都能到80%,比高档白酒盈利还夸张,干点啥能有这利润?一块不到半平米的墓地,开口就十几万几十万,哪怕普通老百姓想节省点,也得咬牙上。说白了,就是“死不起”这几个字,听起来有点寒心,但就是现实。
可最近这风向不一样了。2025年福寿园的中期财报,那数据一出来不少人都惊了。经营性墓穴的收入直接砍半,从平均12万跌到只剩6万多,净亏-2.6亿,放在原来你说说这咋可能?其实这并不是说咱们身边离开的人变少了,而是现在的年轻人,根本不吃这老一套了,压根不愿意为传统丧葬这项出大头。
这些年大家收入是不少了,但生活压力也是真的大,尤其年轻一代。买房、养娃、车贷、社交一大堆,每天鸡飞狗跳的钱还不够花呢。你说再来个“死后首付”,和“生前首付”一个路数,谁撑得住?所以现在年轻人一问:为啥非得花这么多钱立块碑?孝顺也不是靠花钱堆出来的吧?
再说了,这天价墓地原来为什么卖得出去,无非两个点:一个是稀缺,另一个是情感绑架。前者说公墓地紧张,需求大供给少,所以贵一点大家还愿意抢。后者就是“贵才显孝心”,“不给老人买好点丢人”,或者老一辈觉得“脸上有光”。但现在网络上各种知识、各种讨论,年轻人思想开明了,比起面子,他们更在乎实际,心想:老人要活着过得开心,死后的排场再大,人也体会不到。厚葬薄养这做法,面子功夫谁还看得上?
所以现在好多新式丧葬出来了,像什么树葬、花坛葬、海葬,甚至云祭扫大流行,政府还给补贴。有的地方骨灰撒散还有奖金奖励,骨灰撒了奖3000元,种树埋葬奖2000元。你看,过去死一次可能要花掉家里积蓄,现在办得干脆还能得点钱。很多年轻人甚至不拜坟改去线上,发张朋友圈、录一段小视频纪念,比过去请一大堆人哭哭啼啼更真情实感。骨灰盒价格也降下来了,甚至部分地方租房里偷偷放骨灰,都比花天价买地强。
现实经济压力更进一步逼着年轻人理性化。老话说“生前凑首付,死后凑墓首付,一辈子都在还各种贷”,虽然是玩笑,可现在想买块好墓贵得惊人,没人能轻松应付。这样一对比,谁还傻乎乎被割韭菜?不少地方墓地空了,卖不出去,甚至天津有居民楼里放了十万个骨灰盒,这真是意大利“地下室存骨灰”那种局面都跑到中国来了。
这些年政策也紧起来,民政部专门要求殡葬收费得公开透明,禁止捆绑消费、坐地起价。有些地方还清查什么活人买墓、家族墓、提前圈地等原来常见的乱象,违规的就清理,未来要像管房价那样“限价管理”墓地都难说,殡葬企业想狠赚快钱肯定不现实。
说回企业转型,他们自己也不是不动脑子。福寿园搞什么AI数字人、元宇宙墓园,用VR“让亲人‘重现’”,有点像“数字重生”。什么元宇宙追思、线上追悼会,搞得挺花哨。但这些东西真未必能吸引买单,情感这事靠科技没那么容易替代,大众图的是那份踏实和温情。很多人参加线上追悼会,感觉就是个新鲜,没多大实际意义。
再说本身行业被严管,火化、遗体接运、冷藏这些基础环节政府管得死死的,300块上下定死了,没人敢乱来。企业只能靠什么额外服务赚钱,比如“遗体SPA、专车起灵、豪华花道、垫背钱、空调费”,这百花齐放的收费名目,说白了就是想法子多挣点,玩久了大家也不傻,想创收越走越窄。
根本上说,殡葬业不是没人需求了,是需求变了。不是说年轻人不要告别死人,而是他们要的是更有意义更能表达真情的告别,而不是烧钱比排场。最新数据,60%以上的90后、00后设治丧上限1万多块,硬比上一代省了一半。钱都留着养老、健康、朋友相聚了,后事反倒不讲究大排场。
你要说传统墓园市场惨不惨?确实惨。2024年福寿园墓穴销售量少了23.2%,将近4000个,但生态葬增长30%,数字化服务在慢慢试水。人们更愿意种树、撒骨灰、做线上纪念。方法多、成本低,还不用再给后代添麻烦。殡葬,从复杂仪式变回了家人的私事,人情味更足,不再浮夸了。
这也不是年轻人冷漠。相反,大家认同“生前多关心、死后不铺张”,一顿饭一次旅行多了点,远比买金童玉女、纸房纸车来得真。很多年轻人更辛苦,老人在世的时候攒不下钱,大操大办只会让悲伤变成债务。能经济实惠就经济实惠,情感没打折,反而更踏实。
祭奠方式也跟着升级。有人用NFT存证故事,有人用VR还原家庭场景,有人刻一颗树,拍个视频。不求排场,私密、深情、个性、温暖。形式变了,情感还在,甚至表达得更自由更自然。
那么,这是不是殡葬业要完蛋呢?当然不至于。更准确说是行业理性了,大家不再盲目砸钱买放心,转而追求实用和情感价值。未来这行肯定不像以前那样,谁敢随便涨价、坐地起价?信息透明大家审美和认知都跟上来了;市场多元化,不做暴利杀熟型的“阳间生意”。殡葬业注定要服务更细致和人本,不靠套路靠真本事。
其实中国殡葬行业,这次变革也倒是好事。越多元、越透明,人才越有归属感。以后再说“死不起”,就不会只剩一地茫然了。生离死别毕竟难过,但在有限的钱和精力下,只要能给逝者留下温柔、温情、温度,大家都会更释怀。从这个角度,理性消费是对生命的尊重,也是年轻一代的责任心凝结。
这也是每个家庭的现实处境,活着好好过,别把太多精力押宝在虚荣的身后事。说白了,丧事其实不用太讲面子,有温度、实用、能表达自己的哀思,这就够了。从消费回归本质,是我们社会的进步,殡葬业换活法,是整个时代需求和思维方式的进步。
所以,这场所谓殡葬“寒冬”,其实是理性和温情的春天,行业早该来次大洗牌。